各有关单位、行业专家: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启动《筋膜针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操作规范》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现公开征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有关事项如下:
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是颈椎病主要类型之一,临床以头晕、头痛、心慌、失眠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特征。目前,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但存在副作用明显、易复发、手术风险高等局限;中医常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然而部分方法存在起效慢、疗程长等不足。现有中西医治疗手段均难以实现快速缓解症状与长期稳定疗效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探索显效快、痛苦小、疗程短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研究重点。筋膜针法融合中医针刺与现代筋膜理论,通过刺激人体筋膜网络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在改善交感型颈椎病症状方面展现独特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亟需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与学术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规范常用针灸疗法在疾病治疗的操作和应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严格按照团体标准的制定方法和制定流程,制定了、筋膜针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技术体系及技术操作标准。此举旨在统一技术操作规范,为针灸临床从业者提供标准化操作依据及技术指导,以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为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提供参考,促进筋膜针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技术体系化、规范化发展,推动针灸学科标准化建设。
坚决拥护国家中医药政策,熟悉《中医药法》《标准化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法规文件。
单位须依法合规运营,近三年无重大医疗事故、失信记录或其他不良信息。
起草人应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针灸推拿、疼痛医学、康复医学、骨伤科、影像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标准化等)或同等专业水平。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基层医疗分会理事单位、个人会员及已承担过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定任务的单位优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高大红: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安徽省第二批省级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共同体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黄河流域小儿推拿副理事长,安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致力于新安医学培元固本学术思想指导小儿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科普工作。
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安徽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1篇(第一作者),科技核心2篇,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参编“十五五”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2023年《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新安医学小儿推拿》获安徽省卫健委第四代时代科普网络人气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共同体第二届技能比赛教师组讲课比赛第二名.2024年《健康小卫士成长大不同--一图知悉中医育儿小妙法?》获安徽省卫健委第五届时代科普图文类一等奖。
刘德春: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第一批第二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十二五重点专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安徽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德春教授从医40余年,注重勤学古训,博采众长,积极创新,在发挥中医骨伤治疗特色优势同时,擅长结合现代医学微创理论,开拓创新多种骨伤科新技术,新疗法。从事骨伤科疾病的诊疗与研究,对骨伤科疾病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和优势的诊疗方案,尤其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在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得到了广大病员的认可和赞誉。
建立安徽省刘德春名中医工作室,研制出院内制剂十一味活血酊(批准文号:皖药制字Z2013001),应用于临床,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卫生部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建设项目主要成员,参与安徽省科技攻关课题《辨证选用隔物灸治疗膝原发性骨关节炎的临床规范及机理研究》(0070103022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辨证选用隔物灸治疗膝原发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06-07LP25)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王友刚: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安徽省康复学会会员,安徽省睡眠学会会员。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具有较强临床、教学、科研能力,擅长采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眩晕、耳鸣、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骨科疾病、以及部分内科妇科疾病有较好临床疗效。
主持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项,参与安徽省级课题多项,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赞赞赞
关于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的通知
太棒了
骨科丛书译著(人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