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张大宁教授(以下简称张教授)接受了“中医与西医的整合”研究课题组的访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本文整理了张教授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观点,从中医的双重属性、中西医结合的落脚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医学是一门建立在大量临床实践与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具有防病治病的医学属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属性;相比之下,西医学则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民族文化属性并未突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医学产生于两片不同的土地,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和医学的差异。张教授指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医疗环境中,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必须明确中、西医‘术业有专攻’的前提。”在体认中、西医学差异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共同目标以及聚焦人类身心的相同对象,使得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张教授解析说:“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学’字具有特殊的含义,构成‘学’就是一门完整的学科。有了医药活动,不等同有了医学。有了中医药活动不等同于有了中医学。”何谓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指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纵观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学在形成阶段援引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认识生命现象,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与《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相符。故中医学的形成是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当时先进哲学思想相互作用、融合的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认同、学习和应用中医的理论及技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
二、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的落脚点
1.发展中医,疗效为要
中医学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医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有效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但中医学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形式,更应该注重提高疗效。张教授指出中医学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既包含医学,又涉及药业、农业、工业、渔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有效”是使这条经济文化产业链运作起来的引擎,应始终以临床疗效为核心,避免仅将中医作为文化符号,确保其医学属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当前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中医学理论中的文化,如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子午流注等,以提高疗效为最终目的,才能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才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靓丽的名片。
2.直面问题,增强自信
患者常用西医病名描述疾病,常根据西医指标的变化评价中医的疗效,反映出中医的普及度与认同度低于西医的现实。针对上述问题,张教授指出:“西医学虽然自近代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对于生命的认知还在不断完善中。”例如,20世纪70年代西医发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有明显的影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够概括人体的生命活动,故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医学模式。与之相比,有着几千年学术史的中医学很早就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整体生命观,如形神一体、异法方宜、天人相应等理念均阐明了人体与心理、社会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因此张教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张教授认为中医学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与现代医学的整合,彰显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
3.立足中医,兼擅西医
当前临床一线医生面对着诸多压力,如医学模式的转变等,临床疗效仍然是医学能够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张教授指出:较之张仲景、李时珍等古代名医,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张教授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医大师唐由之运用“金针拨障术”为毛泽东同志治疗白内障的事例,彼时中医的“金针拨障术”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治疗白内障的最高水平,然而现在西医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白内障手术,用时少于金针拨障术,且痛苦较轻,效果更好。两种医学在治疗白内障的优劣一目了然,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医临床疗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张教授提示中医临床医生:务必全面掌握中、西医知识与技术,面对一种疾病能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运用恰当的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使其接受最好的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认同度。
三、中西医结合构建三维诊疗优势
中西医结合通过“辨病”与“辨证”的协同,构建了多维度的诊疗模式,符合国家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政策导向。张教授回顾历史,讲述了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杰出人物及其著作,如方以智《物理小识》、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吴咸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在前人基础上,张教授提出了三维坐标诊疗模式,有效整合了中、西医学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1.中医优势,“证”为核心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体现出了中医辨病、审因、对症、辨证的四维辨治思想。张教授认为中医学诊疗的根本特点与优势是以“证”为核心。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素材诊断得出“证”,如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针对“证”制定“法”,继而选择合适的调理手段,如方药、针灸、推拿等,从而达到施护、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医的诊疗活动皆围绕“证”这个核心进行。
2.西医优势,辨病精准
张教授指出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较中医更为深入。他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做了形象的比喻:正如观察一个人,西医从正面看比较直观清楚,而中医擅长从侧面分析人,将其分成若干类。中、西医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人,更为全面立体。看正面是西医的“病”,看侧面是中医的“证”,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张教授以肾病为例进行说明。在临床分型方面,西医曾将慢性肾炎分为隐匿型、普通型、高血压型、混合型、急性发作型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西医又提出了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型,如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方式观察有无肾小球硬化萎缩、间质纤维化、血管狭窄、新月体等,从而得出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病理分型。即西医对于慢性肾脏疾病采用临床和病理的二维观测方法,如此可以找出一个交点,实现较为精准的辨病。
3.三维定位,疗效显著
张教授指出:西医学的临床常规检查与病理诊断形成了认知疾病的二维交叉点,中西医结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辨证,根据“证”参考“病”,构建三维立体坐标,定位更精准,其临床使用价值更高。临证时,张教授广泛采取中、西医诊断方法,灵活使用中、西医治疗手段,运用三维坐标指导疾病的诊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张教授在治疗肾性血尿时将中西医进行了结合,提出不可仅根据“镜下血尿”的检验而偏用止血药,应根据病机辨证论治。
四、结语
张教授从文化和临床两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中西医结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讨了基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特色鲜明的诊断治疗方法。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学科具有医学和文化双重属性,明确对中医文化属性的理解和认同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中西医结合让人类有了三维立体诊疗疾病的手段,有益于推动人类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学工作者应秉持以疗效为中心的原则,去思考中西医结合的具体路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支持、代表性医家创新性成果等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学的结合必将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新局面。
赞赞赞
关于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的通知
太棒了
骨科丛书译著(人卫出版社)